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小动物同步解剖和功能评估的双模态(光声/超声)成像系统
小动物同步解剖和功能评估的双模态(光声/超声)成像系统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8-20 15:16 浏览量 : 2

小动物同步解剖和功能评估的双模态(光声 / 超声)成像系统,是融合光声成像(PAI)与超声成像(USI)优势的精密设备,可同时获取高分辨率解剖结构与功能代谢信息,在肿瘤研究、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以下从技术原理、核心功能、典型应用及技术趋势等方面展开解析:


一、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

1. 光声成像机制

通过短脉冲激光(如纳秒级)激发组织,光吸收导致热弹性膨胀并产生超声波。超声换能器接收信号后,经算法重建出反映组织光学吸收特性的光声图像,可检测血红蛋白、黑色素等内源性物质,或纳米探针等外源性标记物。例如,血红蛋白的氧合状态(sO₂)可通过多波长光声信号分析实现三维可视化。

2. 超声成像基础

利用超声波的反射特性获取组织声阻抗差异,提供实时解剖结构信息。高频探头(如 40 MHz)可实现 30-75 μm 分辨率,支持 B 超、多普勒血流分析及三维重建。例如,VisualSonics 的 Vevo F2 LAZR-X 系统通过超声 B 模式清晰显示小鼠心脏瓣膜运动及血管分布。

3. 双模态同步技术

硬件协同:采用共焦设计,光声激光与超声探头同轴或并行布置,确保空间位置一致性。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系统通过光纤与超声探头集成,实现光声与超声信号的实时同步采集。

运动校正:引入超声散斑跟踪技术,通过分析超声图像中散斑位移,动态校正光声信号因呼吸、心跳引起的空间偏移,误差控制在 ±5 μm 以内。

数据融合:开发自适应算法,如声速动态校正技术,利用超声结构信息优化光声重建参数,提升成像精度。


二、核心功能与技术参数

1. 多模态成像能力

结构与功能融合:超声提供血管、脏器等解剖轮廓,光声揭示血氧分布、代谢活性等功能信息。例如,在肿瘤模型中,超声定位肿瘤边界,光声量化肿瘤血管密度及缺氧区域。

分子特异性检测:结合靶向纳米探针(如金纳米棒),光声可实现特定分子的高灵敏度成像。深圳大学开发的 DrBphP-CBD 蛋白组装体,在 10 mm 深度下肿瘤靶向对比度提升 17.7 倍。

2. 高分辨率与深穿透性

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可达 3 μm(如头戴式显微镜),超声分辨率最高 30 μm(如 Vevo F2 LAZR-X)。

穿透深度:近红外二区(1200-2000 nm)光声成像深度达 9 cm,结合低频超声探头(1-71 MHz)可覆盖大动物模型。

3. 动态与定量分析

实时成像:光声帧频最高 1000 帧 / 秒(如 PA EKV 技术),支持心血管动态功能评估。

定量工具:配套软件可分析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例如,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光声 - 超声系统,在淋巴结定位中实现纳米碳示踪剂的精准定量。


三、典型应用场景

1. 肿瘤研究与精准治疗

早期诊断:光声可检测微小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定位实体瘤边界。例如,黑色素瘤模型中,光声通过多波长复合成像(Σλ-PA)将信噪比提升 3 倍,清晰显示新生血管。

药物研发:患者源性类器官(PDOs)在微重力环境下形成的肿瘤球体,结合光声 - 超声系统可快速评估药物疗效。例如,三阴性乳腺癌 PDOs 在 7-10 天内完成紫杉醇敏感性评估,准确率超 80%。

2. 神经科学与发育生物学

神经血管耦合:深圳大学研发的 1.7 克头戴式显微镜,同步记录自由活动小鼠神经元钙信号与血氧代谢,揭示癫痫发作前的氧消耗异常。

胚胎毒性评估:厦门大学团队利用双模态系统,无创监测产前氯化甲基汞暴露对小鼠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实现动态致畸效应分析。

3. 心血管疾病与再生医学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光声检测斑块内脂质核心,超声评估斑块力学特性。例如,Vevo LAZR 系统通过光声光谱拆分,区分斑块内的血红蛋白与脂质成分。

组织工程:光声 - 超声引导下,可降解支架与干细胞复合体的三维构建,在兔颅骨缺损模型中实现高效骨再生。


四、商业化产品与技术趋势

1. 主流设备对比

厂商 / 型号 核心参数 典型应用场景

VisualSonics Vevo F2 LAZR-X 光声分辨率 50 μm,超声 30 μm,支持近红外一区 / 二区成像,深度达 9 cm 肿瘤血管生成、心血管动态评估

上海交通大学多模式系统 超声帧率 1000 帧 / 秒,光声支持 5 种材料同步检测,MX550S 探头分辨率 40 μm 神经生物学、药物体内分布

清湃科技 Marsonics PIIP 近红外一区 / 二区全身成像,2025 年将推出三维实时光声系统 RT-PIIP3D 药物代谢动力学、纳米材料评估

2. 技术发展方向

智能化与 AI 融合: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激光波长、扫描参数,例如自适应声速校正算法提升成像精度。Nature 子刊报道的实时光谱光声超声技术,结合深度学习实现无伪影动态成像。

轻量化与便携化:如清华大学 “光声多模态淋巴结智能定位系统”,体积仅为传统设备的 1/3,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

跨学科整合:与器官芯片、微重力培养系统结合,构建复杂生理模型。例如,利影医疗的平台支持肿瘤 - 肝 - 肾多器官交互模拟。


五、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 穿透深度与分辨率平衡

优化策略:采用近红外二区激光(如 1064 nm)提升穿透深度,同时结合高频率超声探头(如 55 MHz)维持分辨率。

硬件创新: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声学扫描振镜技术,通过单换能器实现快速声束扫描,降低系统成本并提升小型化潜力。

2. 运动伪影与数据融合

实时校正:超声散斑跟踪技术动态补偿生理运动,例如在心脏成像中,光声信号与超声心动图同步,误差<±5 μm。

算法优化:如极值引导插值算法,在稀疏采样下提升光声重建分辨率 40%。

3. 临床转化瓶颈

标准化流程:推动光声纳米探针的临床前验证,例如清华大学的纳米碳示踪技术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

成本控制:国产设备如赛吉生物 SARC 系列,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 1/3,且支持自动化培养液更新。


六、典型案例与用户反馈

科研突破:北京大学医学部利用 Vevo LAZR 系统,在小鼠脑类器官中观察到微重力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标志物(Aβ42)的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提供新模型。

工业应用:某生物制药公司使用 DARC-S10 系统优化抗体生产工艺,模拟微重力下 CHO 细胞抗体分泌量提高 25%。

技术验证:厦门大学团队的胚胎毒性研究中,双模态系统检测氯化甲基汞暴露导致的胚胎心脏发育停滞,结果与组织学分析吻合度超 90%。


总结

小动物双模态(光声 / 超声)成像系统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了从解剖结构到分子功能的多维度解析,其应用已从基础研究延伸至临床前药物开发。随着国产技术迭代(如清湃科技的三维实时光声系统)、AI 算法赋能(如自适应声速校正)及跨学科整合(如神经血管同步成像),该技术正推动精准医学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未来,系统的智能化、便携化及临床转化将成为发展重点,有望成为连接实验室与临床的核心工具。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1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