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模拟微重力环境乳腺癌类器官培养
模拟微重力环境乳腺癌类器官培养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9-26 09:29 浏览量 : 3

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进行乳腺癌类器官培养,能够显著提升类器官的生理相关性和实验价值,为乳腺癌研究提供更接近体内真实环境的模型。以下从技术原理、培养优势、应用实例及挑战与解决方案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技术原理

模拟微重力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设备实现:

1.旋转壁容器(RWV)

原理:通过水平旋转培养室,使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抵消重力沉降,形成近似“自由落体”的微重力环境。

优势:细胞呈均匀的三维聚集状态,直径可达500μm,更接近体内组织结构。例如,NASA开发的RCCS(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已用于国际空间站细胞实验。

2.随机定位仪(RPM)

原理:通过多轴随机旋转分散重力影响,有效重力<0.01g。

优势:适合短期实验(如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操作灵活性高于RWV。


二、模拟微重力培养的优势

1.更接近体内生理状态

微重力环境下,细胞通过黏附分子(如E-钙黏蛋白)自发聚集,形成具有代谢梯度、缺氧核心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的类器官或球状体。

相比传统二维培养,三维结构能更好地模拟细胞-细胞、细胞-ECM相互作用及药物渗透屏障,提高实验生理相关性。

2.增强药物筛选准确性

微重力培养的肿瘤球体具有坏死核心与增殖外层,更接近实体瘤异质性。例如,乳腺癌模型中,微重力环境下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提升3倍,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表达上调相关。

在3D肿瘤球体中测试PD-1抑制剂疗效时,发现其渗透深度与患者响应率正相关。

3.优化肿瘤微环境模拟

支持肿瘤细胞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免疫细胞共培养,直接观察免疫细胞浸润与杀伤效应,为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平台。

例如,RWV共培养肿瘤细胞与T细胞时,发现微重力抑制免疫突触形成,降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效率至25%。


三、应用实例

1.药物筛选与耐药性研究

Synthecon公司实验显示,微重力环境使卵巢癌类器官对顺铂的敏感性提高30%,紫杉醇等化疗药物在肿瘤球内部的积累效率显著提升。

通过构建EGFR突变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奥希替尼的耐药机制在微重力环境下表现更为明显。

2.肿瘤微环境机制研究

NASA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研究揭示,微重力环境下乳腺癌细胞表现出代谢重编程现象(如Warburg效应增强导致乳酸堆积),这种酸性微环境与晚期肿瘤特征高度吻合。

MIT团队利用RWV培养发现,微重力下乳腺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21表达上调,促进肺转移灶形成。

3.个性化医疗应用

利用患者来源肿瘤细胞构建3D模型,指导术后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成功率。例如,黑玉科学的DSO Apollo®类器官全自动高通量AI智能培养药敏一体机,可在1周内完成从样本获取到药敏检测报告的输出。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

1.培养体积限制

挑战:传统RWV单次培养体积<50 mL,难以满足工业级需求。

解决方案:开发模块化生物反应器阵列(如10×RWV并联运行),总培养体积达500 mL,实现规模化生产。

2.细胞团中心区域坏死

挑战:细胞团中心区域易因营养/氧气扩散受限而发生坏死。

解决方案:引入微流控灌注系统或声波操控技术,实现营养动态补充与代谢物清除。

3.实时数据获取困难

挑战:封闭式培养系统难以实时获取细胞状态数据。

解决方案:集成拉曼光谱(代谢物分析)与电阻抗传感(细胞密度),实现培养过程闭环控制。例如,通过拉曼光谱检测肿瘤球体乳酸浓度升高,预警缺氧发生。

cache
Processed in 0.00485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