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小动物活体成像心血管/免疫系统
小动物活体成像心血管/免疫系统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7-25 13:32 浏览量 : 3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在心血管与免疫研究前沿领域中,通过非侵入性光学、超声及多模态融合技术,实现了对心血管系统动态功能、免疫细胞迁移及基因表达的高精度实时追踪,为疾病机制解析、药物疗效评估及新型治疗策略开发提供了关键工具。以下从技术原理、核心应用及前沿进展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原理:多模态融合实现高精度成像

1.光学成像技术

生物发光成像(BLI):通过荧光素酶基因(如Fluc)标记目标细胞,注射底物后催化发光,光强与细胞数量线性相关,适用于深组织成像(如心脏、肿瘤)。

荧光成像(FLI):利用荧光蛋白(如GFP、mCherry)或染料(如Cy5、Cy7)标记细胞,经特定波长激发后发射荧光,定位精确但背景噪音较高。

切伦科夫辐射成像:结合放射性核素(如¹⁸F-FDG)衰变产生的切伦科夫光,实现低剂量CT扫描与荧光探针动态观测同步。

2.超声成像技术

高频超声:采用压电陶瓷探头(如256通道阵元设计)提升分辨率,可捕捉直径<100微米的血管,评估血流速度与组织运动。

功能超声(fUS):以每秒100帧的速度捕捉脑血流动态变化,基于神经血管耦合机制实时获取脑功能活动状态。

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融合高频超声与光声技术,通过光声效应捕捉血氧水平等分子功能信息,实现组织高分辨率、多维度成像。

3.多模态融合成像

PET/MRI/CT/超声结合:如IVIS Lumina S5系统实现荧光探针动态观测与低剂量CT扫描同步,布鲁克7T设备引入新型梯度系统后扫描重建时间缩短至1分钟内,消除背景干扰并支持多探针同步检测。


二、核心应用:心血管与免疫研究的突破

1.心血管疾病研究

细胞治疗评估:

心肌修复:将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结合,通过活体成像对比心肌注射(IM)与心包腔注射(IPC)的细胞留存率。结果显示,IPC递送后1周细胞留存率>50%,而IM注射后细胞分布难以检测,且未在其他器官积聚,证实IPC途径的安全性。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利用仿生血小板膜包裹的类外泌体纳米囊泡(P-ENVs),通过活体成像显示其更倾向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蓄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著强于未修饰的ENVs。

基因功能研究:

NF-κB激活监测:在心脏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通过生物发光成像发现NF-κB在移植后4小时即被激活,CD154抗体治疗可抑制其表达,提高受体小鼠耐受性。

2.免疫学研究

免疫细胞迁移追踪:

单核细胞动态观察:利用Cx3cr1gfp/+小鼠模型,通过活体内窥镜成像系统追踪心脏中CX3CR1+单核细胞的滚动、爬行及固定行为,发现其密度约为1000个细胞/mm³,且成像过程未引发明显炎症反应。

免疫治疗评估:

CAR-T细胞疗效:在嵌合自身抗体受体T细胞(NMDAR-CAAR T cells)研究中,通过活体成像监测其特异性清除致病性B细胞的效果,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提供新策略。


三、前沿进展:技术迭代推动研究深化

1.超高分辨率成像

玉研Sonorover系统:采用256通道阵元设计与超分辨重建算法,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可清晰呈现微小组织结构(如心肌纤维)及精细解剖细节(如脑部微血流)。

布鲁克7T设备:结合660mT/m超强梯度场,捕捉组织器官的动态变化,支持脑功能成像与磁共振造影剂研究。

2.智能化与自动化

AI辅助分析:集成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肿瘤转移灶、量化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提升数据分析效率。

一体化操作台:如AiBio® IFA系统配备温控与生命维持装置,支持荧光/生物发光双模态检测,降低使用门槛。

3.临床转化探索

大型动物模型验证:在猪模型中验证心包腔内MSC注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治疗4天后心脏功能正常,未出现心包积液,为临床转化提供依据。

纳米材料靶向研究:通过活体成像评估仿生血小板膜纳米囊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蓄积效率,推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优化。

cache
Processed in 0.00594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