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微重力肝细胞培养的核心原理
微重力肝细胞培养的核心原理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9-08 09:05 浏览量 : 3

微重力细胞培养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减弱或消除重力对细胞的物理作用,重构接近体内肝脏的 “细胞微环境”,进而调控肝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间相互作用及内部信号通路,最终实现肝细胞功能的维持、增强或特异性调控 —— 本质是 “通过改变重力这一物理信号,模拟体内生理状态,逆转体外常规培养中肝细胞功能衰退的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 4 个关键维度拆解:


1. 打破重力依赖的 “贴壁限制”,构建三维类器官样结构

体外常规培养(如培养皿贴壁)中,重力会促使肝细胞被动贴附在刚性基质表面,形成扁平的单层细胞 —— 这种 “二维贴壁形态” 与体内肝细胞在肝小叶中形成的 “三维团簇结构”(如肝板、胆小管网络)差异极大,而形态的异常会直接导致肝细胞功能(如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快速衰退。

微重力环境下,重力对细胞的 “沉降牵拉作用” 显著减弱,肝细胞可摆脱刚性基质的束缚,通过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CM,如胶原、纤连蛋白)或人工支架的引导,自发聚集形成三维球形聚集体(类肝球) 。这种结构更接近体内肝小叶的空间排布,为肝细胞功能维持提供了 “形态基础”。


2. 重构细胞间相互作用,恢复肝细胞极性

体内肝细胞的功能依赖于高度有序的 “细胞间协作”:一方面,肝细胞与内皮细胞、星状细胞等间质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如缝隙连接、紧密连接)传递信号;另一方面,肝细胞自身存在明确的 “极性”(如细胞膜分为窦状隙面、胆小管面,分别负责物质交换和胆汁分泌),而极性的维持依赖于细胞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常规贴壁培养中,二维单层结构会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导致极性丢失(如胆小管网络瓦解);微重力下形成的三维聚集体,能让肝细胞与间质细胞(若共培养)或相邻肝细胞形成稳定的细胞间连接:例如,聚集体内部会重新形成连续的胆小管网络,肝细胞表面的转运蛋白(如胆汁酸转运体)会定向分布在特定膜区域 —— 这种 “极性恢复” 是肝细胞实现胆汁分泌、物质代谢等核心功能的关键。


3. 调控重力敏感的信号通路,维持肝细胞分化状态

重力不仅是 “物理力”,更是一种可被细胞感知的 “信号分子”:细胞通过 “机械传感系统”(如整合素、细胞骨架、力敏感离子通道)感知重力变化,并将其转化为 intracellular 信号(如 MAPK、PI3K/Akt、YAP/TAZ 通路),进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常规贴壁培养中,重力对细胞骨架的 “牵拉作用” 会激活促增殖信号通路(如 YAP 通路持续激活),导致肝细胞过度增殖并向 “去分化” 方向发展(即丢失肝细胞特异性功能,转向成纤维细胞样表型);微重力环境下,重力对细胞骨架的机械刺激减弱,会 “抑制促增殖信号、激活促分化信号”—— 例如,YAP 通路活性降低,肝细胞更倾向于维持分化状态,保留白蛋白合成、细胞色素 P450(CYP450,药物代谢关键酶)等特异性功能。


4. 优化物质交换效率,避免微环境毒性积累

常规二维贴壁培养中,重力会导致培养基出现 “浓度梯度”:靠近细胞层的区域营养(如葡萄糖、氨基酸)消耗快、代谢废物(如乳酸、氨)积累多,而底层细胞可能因营养不足、毒性物质堆积而凋亡;同时,重力引起的 “沉降效应” 会导致 ECM 成分分布不均,进一步恶化细胞微环境。

微重力下,培养基的 “对流扩散模式” 改变:重力引起的沉降对流减弱,营养物质、氧气可通过更均匀的扩散作用渗透到三维聚集体内部,代谢废物也能及时排出,避免局部毒性积累 —— 这种 “均匀的物质交换微环境”,为肝细胞的长期存活(通常可维持数周,远长于常规培养的数天)和功能稳定提供了保障。


总结

微重力肝细胞培养的核心逻辑是:以 “重力调控” 为切入点,通过改变细胞的物理微环境,反向塑造接近体内的 “结构 - 功能 - 信号” 稳态,最终解决体外培养中肝细胞 “存活短、功能弱” 的核心难题。这一原理也适用于真实微重力(如太空)和地面模拟微重力(如旋转培养系统、随机定位机)两种场景,二者的核心机制一致,仅实现微重力的技术路径不同。

cache
Processed in 0.00619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