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模拟微重力环境肠癌类器官培养
模拟微重力环境肠癌类器官培养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8-13 11:00 浏览量 : 1

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肠癌类器官培养是近年来癌症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结合太空生物学与三维组织工程技术,为揭示重力对肿瘤细胞行为的影响及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独特视角。以下从实验方法、核心发现、技术挑战及应用前景展开分析:


一、实验方法与核心发现

1.类器官构建与培养流程

研究通常从结直肠癌(CRC)患者手术样本中分离肿瘤细胞,采用含 Wnt、EGF、Noggin 等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如高糖 DMEM/F12)进行三维培养。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常用设备包括3D 回转器(clinostat)和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WV):

3D 回转器通过持续旋转使细胞处于时间平均的模拟微重力(taSMG)状态,减少重力矢量对细胞的定向作用。

RWV通过低速旋转(15-30 转 / 分钟)形成低剪切力环境,促进细胞自发聚集成球状体,同时避免气泡干扰(新型设计已通过气泡隔离通道优化流体动力学)。

2.关键生物学效应

增殖与形态变化:多项研究表明,模拟微重力显著促进肠癌类器官的生长速率。例如,三个患者来源的类器官(SNU-4139S3-TO、SNU-4146S1-TO、SNU-4713S3-TO)在微重力下的体积较对照组增加 2-3 倍,且呈现更松散的细胞外基质结构。

基因表达调控:转录组分析显示,微重力环境下调TBC1D3 基因家族(与细胞生长调控相关)的 mRNA 表达,并激活细胞周期相关通路(如 Cyclin D1、CDK4),提示重力可能通过调控特定基因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节律。

药物反应差异:对 5-FU、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微重力下呈现双向变化:部分类器官对 5-FU 的响应率增强(可能与细胞周期同步化有关),而另一些则表现出耐药性,这可能与微重力诱导的代谢重编程或药物渗透效率改变相关。

3.分子机制探索

微重力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和机械应力感知,影响 Wnt/β-catenin、Notch 等信号通路。例如,微重力可抑制 TGF-β 介导的纤维化反应,减少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同时增强干细胞标志物(如 Lgr5)的表达,促进肿瘤干细胞特性维持。


二、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培养稳定性问题

气泡干扰:传统 RWV 中气泡易破坏流体动力学平衡,新型设计通过在反应器内壁集成气泡捕获通道,使气泡沿特定路径排出,避免干扰细胞悬浮状态。

营养供应限制:全封闭微流控芯片(如中国专利 “模拟微重力细胞三维培养芯片”)通过扩大储液层与培养腔室的体积比(1:5~1:10),实现长时间无灌流培养,同时多孔膜层可固定水凝胶并维持营养渗透。

2.类器官异质性控制

肠癌类器官的异质性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研究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和类器官生物库建设,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细胞亚群,并优化培养基成分(如添加胃泌素、烟酰胺)以维持患者肿瘤的分子特征。


三、应用前景与转化方向

1.药物筛选与个性化医疗

微重力环境可加速类器官成熟并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例如国际空间站实验显示脑类器官在微重力下成熟更快且炎症水平降低。类似地,肠癌类器官在微重力下的药物反应数据可用于预测患者对化疗或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辅助临床决策。

2.太空医学与长期驻留研究

宇航员在太空长期失重环境中易出现免疫功能下降,而微重力培养的肠癌类器官可用于研究太空环境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机制。例如,2023 年 Ax-2 任务将肠癌类器官送入空间站,发现微重力激活 RNA1 相关腺苷脱氨酶,促进肿瘤干细胞自我克隆,这为开发太空环境下的抗肿瘤策略提供了靶点。

3.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结合微重力培养与 3D 生物打印技术,可构建具有血管化结构的肠癌类器官模型,用于研究肿瘤 - 基质相互作用及开发新型支架材料。例如,RWV 培养的神经内分泌类器官植入小鼠后血管化程度显著高于静态培养,提示该技术在组织修复中的潜力。


四、未来研究方向

1.跨尺度机制解析:整合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与力学建模,揭示微重力调控肿瘤细胞行为的多层次网络。

2.设备优化与标准化:开发高通量、可实时监测的微重力培养平台,制定类器官质量控制标准(如 ATP 活性、形态学指标)。

3.地空联合研究:通过卫星搭载实验对比地面与太空培养的类器官差异,验证模拟微重力技术的可靠性,推动空间生物学成果向临床转化。


总结

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肠癌类器官培养不仅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太空医学、药物研发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尽管仍面临设备复杂性、类器官异质性等挑战,但其在揭示重力 - 肿瘤相互作用机制及开发新型干预手段方面的潜力不可忽视。随着技术进步,这一领域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

cache
Processed in 0.00593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