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内脏器官的精细血管成像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内脏器官的精细血管成像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8-15 09:46 浏览量 : 2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内脏器官的精细血管成像,是通过整合两种或多种成像技术的优势,实现对小动物(如小鼠、大鼠)内脏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肿瘤等)血管网络(从大血管分支到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分子特征的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动态化监测。其核心目标是克服单一成像技术在穿透深度、空间分辨率、对比度或功能信息上的局限性,为血管生成、微循环障碍、肿瘤血管异质性等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实验依据。


一、核心需求与挑战

内脏器官血管成像的特殊性在于:

1.深度与分辨率的平衡:内脏位于体腔深处(如肝脏距体表 1-2 cm),需兼顾穿透深度(厘米级)与精细结构分辨(微米级,如毛细血管直径 5-10 μm);

2.动态与静态结合:需捕捉血流动力学(如流速、灌注)和血管形态(如分支、密度);

3.特异性标记:区分正常血管与病理血管(如肿瘤新生血管),需靶向探针;

4.运动伪影:呼吸、心跳等生理运动易干扰成像,需同步校正。


二、常用多模态技术组合及原理

1. 结构 + 功能:高分辨率超声(US)+ 光声成像(PAI)

超声(US):通过超高频探头(15-80 MHz)发射声波,接收回声信号重建内脏解剖结构(如肝脏轮廓),并通过多普勒技术监测血流方向和速度(动态功能)。优势:实时(帧率 30-100 fps)、无创、无辐射,适合长期动态监测;局限性:深层微小血管(<50 μm)分辨率不足,对比度依赖组织声学差异。

光声成像(PAI):利用脉冲激光激发血管内血红蛋白(内源性造影剂)或外源性探针(如靶向纳米颗粒)产生超声信号,兼具光学的高对比度(血红蛋白对 600-900 nm 光吸收强)和超声的深穿透(可达 1-2 cm)。可清晰显示 50 μm 以下的微小血管分支,并通过光谱分析区分氧合 / 脱氧血红蛋白(反映组织氧供)。

协同优势:US 提供解剖定位和运动校正,PAI 提供高分辨率血管结构和血氧信息,适合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的微循环研究(如急性肾损伤的血管灌注变化)。

2. 高分辨率结构 + 分子靶向:显微 CT(micro-CT)+ 荧光分子成像(FMI)

micro-CT:通过 X 射线断层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剂(如碘海醇、金纳米颗粒)增强血管对比度,实现三维结构成像,空间分辨率可达 3-10 μm(可分辨毛细血管网)。优势:全器官三维血管形态(如肿瘤血管的杂乱分支),适合静态结构分析;局限性:有辐射,需造影剂,无法动态监测。

荧光分子成像(FMI):基于 confocal 或双光子显微镜(结合动物 “开窗模型”,如腹腔开窗暴露肝脏),使用血管内皮特异性荧光探针(如 CD31 抗体标记),分辨率达 1-5 μm,可特异性识别功能血管(如活跃新生血管)。优势:分子特异性强,可观察单个内皮细胞或血管通透性;局限性:穿透深度浅(<1 mm),需创伤性开窗。

协同优势:micro-CT 提供全器官血管三维解剖图谱,FMI 聚焦局部区域的分子功能(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适合肿瘤血管异质性研究(如同一肿瘤内不同区域的血管功能差异)。

3. 无辐射 + 多参数:显微 MRI(micro-MRI)+ 动态对比增强(DCE-MRI)

micro-MRI:利用磁场中质子的共振信号,通过 T1/T2 加权成像显示内脏器官的软组织对比度,结合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如 Fe3O4)作为血管造影剂,可清晰区分血管与周围组织,空间分辨率达 20-50 μm。优势:无辐射,可同时成像多个器官(如心、肝、肾),适合长期实验;局限性:扫描时间长(30 min-2 h),动态监测效率低。

DCE-MRI:通过追踪造影剂在血管内的灌注、渗漏过程,计算血管通透性(Ktrans)、血流量等参数,反映血管功能(如肿瘤血管因结构紊乱导致的高通透性)。

协同优势:提供血管结构(micro-MRI)和功能(DCE-MRI)的无辐射整合,适合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的侧支循环形成)和慢性肾病(肾血管灌注下降)研究。

4. 分子功能 + 解剖定位:PET/SPECT + CT/MRI

micro-PET/micro-SPECT: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血管靶向探针(如 18F 标记的 RGD 肽,靶向肿瘤血管整合素 αvβ3),显示血管分子表达(如新生血管活性),但空间分辨率低(100-500 μm)。

协同优势:与 CT/MRI 融合后,PET/SPECT 提供分子功能信息(如血管生成活性),CT/MRI 提供解剖定位,适合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如肿瘤血管受体表达变化)。


三、关键技术支撑

1.造影剂优化:

内源性:利用血红蛋白(PAI)、水质子(MRI);

外源性:靶向纳米颗粒(如 RGD 修饰的金纳米颗粒,特异性结合肿瘤血管)、可降解造影剂(减少长期毒性)。

2.运动校正:

呼吸门控(同步采集与呼吸周期匹配的信号)、心电门控(消除心跳干扰),结合图像配准算法(如刚性 / 弹性配准)。

3.多模态图像融合:

硬件整合(如 US-PAI 一体机、PET-CT 联动机);

软件算法(基于解剖标志或 fiducial marker 的配准,误差 < 100 μm)。


四、典型应用场景

1.肿瘤血管研究:通过 US-PAI 监测肿瘤血管血流动力学,结合 micro-CT 观察血管分支形态,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

2.心血管疾病:micro-MRI + DCE-MRI 评估心肌梗死模型中侧支循环的结构与灌注功能;

3.器官移植:荧光成像(开窗模型)观察移植肾的微血管血流恢复,结合 micro-CT 评估整体血管重建。


五、挑战与展望

瓶颈:深层毛细血管(<20 μm)成像仍依赖开窗模型,长期动态监测需减少造影剂毒性,多模态配准精度待提升;

趋势:开发 “无标记” 成像技术(如利用血管自身光学 / 声学特性)、结合人工智能(AI)实现血管自动分割与功能分析,推动从 “结构成像” 向 “精准功能 - 分子成像” 升级。


多模态成像通过 “优势互补”,为小动物内脏器官血管的精细研究提供了 “结构 - 功能 - 分子” 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转化医学(如药物研发、疾病机制)的核心工具之一。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6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