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Cellspace-3D系统微重力模拟肿瘤球培养
Cellspace-3D系统微重力模拟肿瘤球培养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8-11 12:54 浏览量 : 2

Cellspace-3D系统通过模拟微重力环境,结合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为肿瘤球培养提供了高度仿生的体外模型,在肿瘤研究、药物筛选及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一、技术原理:模拟微重力与三维培养的协同作用

1.微重力模拟技术

Cellspace-3D系统采用旋转壁容器(RWV)或随机定位仪(RPM)技术,通过水平旋转或多维旋转抵消重力矢量,模拟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这种环境使细胞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减少重力沉降效应,促进细胞在三维空间中自由悬浮和聚集,形成立体的肿瘤球体。

2.三维细胞培养技术

系统支持无支架或支架辅助的三维培养方式,使肿瘤细胞能够在三维立体空间结构中迁移、生长,并形成具有代谢梯度、缺氧核心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的类器官或球状体。这种结构更真实地模拟了体内肿瘤的微环境,包括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细胞-ECM相互作用及药物渗透屏障。


二、核心优势:提升肿瘤研究的可靠性与效率

1.更真实的肿瘤模型

异质性模拟:肿瘤球体内部形成缺氧核心、营养梯度及药物渗透屏障,与实体瘤特征高度一致,有助于研究肿瘤异质性及耐药机制。

细胞间相互作用:促进细胞通过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粘附分子(如E-钙粘蛋白)建立物理联系,形成具有功能的组织样结构。

代谢重编程:三维培养环境激活Wnt/β-catenin、Hippo-YAP等内源性信号通路,增强细胞侵袭性及干细胞分化能力。

2.高精度环境控制

参数可调:系统可精确控制旋转速度、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参数,满足不同细胞类型的培养需求。

实时监测与反馈:配备实时监测功能,可显示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如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并支持数据记录与分析,为科研成果的发表提供数据支撑。

3.低剪切力保护细胞

层流优化:通过优化培养基流动路径,显著降低剪切应力,保护细胞膜及细胞间连接,避免机械应力损伤。

低速旋转控制:旋转速度通常控制在10 rpm以下,确保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中稳定聚集。


三、应用场景:推动肿瘤研究与治疗创新

1.肿瘤生物学机制研究

发生与发展:研究肿瘤细胞在三维环境中的增殖、分化、迁移及侵袭行为,揭示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转移机制:模拟循环肿瘤细胞(CTC)在微重力下的集群形成与外渗过程,探索肿瘤转移的调控网络。

微环境互作:通过共培养肿瘤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及免疫细胞,研究肿瘤-基质相互作用及耐药机制。

2.药物筛选与毒性评估

疗效预测:在微重力环境下筛选抗肿瘤药物,评估药物在三维肿瘤模型中的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优化给药方案。例如,研究发现,在3D肿瘤球体中测试PD-1抑制剂疗效时,其渗透深度与患者响应率正相关。

耐药性研究:三维培养的肿瘤球体具有坏死核心与增殖外层,更接近实体瘤异质性。例如,乳腺癌模型中,微重力环境下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提升3倍,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表达上调相关。

毒性预测:结合器官芯片技术,预测药物对肝、肾、心等器官的跨器官毒性,减少动物实验需求。

3.个性化医疗指导

患者来源模型:利用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构建3D模型,指导术后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成功率。例如,通过构建患者特异性肿瘤球体,测试多种药物的敏感性,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放疗敏感性预测:三维模型更准确反映临床放疗响应,指导个性化放疗方案制定。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持续优化技术性能

1.营养与氧气扩散限制

挑战:肿瘤球体中心区域易因营养/氧气不足而发生坏死,影响长期培养稳定性。

解决方案:引入微流控灌注系统或声波操控技术,实现动态补充与代谢物清除。例如,通过微流控芯片模拟体内脉动流,促进3D细胞团均匀生长。

2.规模化培养需求

挑战:传统RWV单次培养体积有限(<50 mL),难以满足工业级需求。

解决方案:开发模块化生物反应器阵列(如10×RWV并联运行),总培养体积达500 mL,实现规模化生产。

3.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

挑战:封闭式培养系统难以实时获取细胞状态数据,影响实验动态调控。

解决方案:集成拉曼光谱(代谢物分析)与电阻抗传感(细胞密度)技术,实现培养过程闭环控制。例如,通过拉曼光谱检测肿瘤球体乳酸浓度升高,预警缺氧发生。


五、未来展望:技术融合驱动科研创新

1.高通量筛选与AI赋能

结合微流控芯片与AI算法,实现单芯片支持>100个类器官的并行评估,加速药物研发进程。例如,利用机器学习从3D图像中提取形态学参数(如球状体圆度、细胞间距离),优化培养条件。

2.多模态成像技术

与光声-超声-荧光三模态成像结合,实现无创、实时监测3D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行为及组织结构变化,提高模型生理相关性。

3.标准化与自动化

建立3D细胞培养产品的质量标准(如ISO标准),开发高通量、自动化设备,降低非专业用户的技术门槛,推动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


cache
Processed in 0.00604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