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微重力环境中肠类器官与胃类器官培养基区别是什么
微重力环境中肠类器官与胃类器官培养基区别是什么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9-15 10:20 浏览量 : 3

微重力环境中,肠类器官胃类器官培养基的核心区别在于生长因子组合、细胞外基质成分及信号通路调控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肠道和胃在体内生理功能、细胞组成及干细胞生态位的本质不同。以下从关键成分、功能需求及研究应用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关键成分差异: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的“定制化”

1.肠类器官培养

核心生长因子:Wnt3a、EGF、R-spondin-1、Noggin是肠道干细胞(Lgr5+ ISCs)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关键因子。例如,Wnt3a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干细胞增殖;Noggin抑制BMP信号,防止干细胞过早分化。

细胞外基质(ECM):常用Matrigel或合成基质(如PEG水凝胶),模拟肠道基底膜的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等成分,为干细胞提供三维附着支架。

微重力适配: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如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需调整生长因子浓度以补偿重力减少对细胞间信号传导的影响。例如,增加R-spondin-1浓度可增强Wnt信号,促进类器官在三维空间中的均匀生长。

2.胃类器官培养基

核心生长因子:胃类器官培养需FGF4、Wnt3a、EGF及胃特异性因子(如Gastrin)。FGF4是胃干细胞增殖的关键,而Gastrin调节胃酸分泌相关细胞的分化。

细胞外基质:胃类器官对ECM的机械性能要求更高,需模拟胃壁的弹性。研究显示,透明质酸弹性蛋白样肽水凝胶(HELP)可支持胃类器官形成更复杂的腺体结构。

微重力适配:胃类器官在微重力下易出现腺体方向紊乱,需通过调整ECM交联度(如增加纤维蛋白比例)或添加整合素识别肽(RGD)来增强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维持结构稳定性。


二、功能需求差异:从“快速更新”到“分泌调控”

1.肠类器官:模拟高周转率组织的修复机制

肠道上皮每4-5天完全更新一次,培养基需支持干细胞快速增殖与多谱系分化(如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

微重力环境中,细胞增殖速率可能改变,需通过动态监测类器官大小(如目标直径160-200μm)和活力(如活细胞比例>90%)来优化培养基成分。

2.胃类器官:模拟分泌与消化功能

胃类器官需形成功能性腺体,培养基需诱导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分化。例如,添加BMP抑制剂可促进壁细胞形成。

微重力下,胃类器官的分泌功能可能受影响,需通过检测胃酸相关蛋白(如H+/K+-ATP酶)表达来评估培养基效果。


三、研究应用差异:从“疾病模型”到“药物筛选”

1.肠类器官:炎症性肠病与肿瘤研究

培养基中添加炎症因子(如TNF-α)可构建炎症性肠病模型;通过CRISPR/Cas9编辑APC基因可模拟结直肠癌。

微重力环境中,肠类器官可用于研究太空飞行对肠道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影响,培养基需兼容微生物共培养(如添加短链脂肪酸)。

2.胃类器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药物筛选

胃类器官可感染幽门螺杆菌,培养基需维持细菌活性(如添加尿素)。

药物筛选中,胃类器官培养基需模拟胃酸环境(pH 1.5-3.5),以测试抗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


四、微重力环境下的共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1.细胞聚集与结构维持

微重力下细胞易团聚,需通过调整培养基粘度(如添加甲基纤维素)或使用磁悬浮技术促进均匀分布。

2.营养与氧气供应

三维培养中,中心区域可能缺氧,需通过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或添加氧载体(如全氟化碳)改善供氧。

3.长期培养稳定性

肠类器官可连续传代超10代,胃类器官通常需更频繁换液(每2-3天),培养基需优化营养成分以延长稳定性。

cache
Processed in 0.00570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