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光声多模态大鼠成像系统
光声多模态大鼠成像系统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7-08 10:49 浏览量 : 2

光声多模态大鼠成像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声成像与其他模态(如超声、OCT、荧光等)的先进生物医学成像平台,其核心原理、技术优势及应用场景如下:


一、核心原理与技术优势

1.光声成像基础

原理:利用激光脉冲照射组织,光吸收体(如血红蛋白、黑色素)吸收能量后产生超声波,通过探测器捕获并重建图像。

优势:

高对比度与穿透深度:兼具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依赖组织光学吸收差异)和超声成像的高穿透深度(可达7cm)。

无创无损:无需造影剂,无电离辐射,适合活体长期监测。

多维度信息:可提供解剖结构、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等功能信息。

2.多模态整合

典型组合:

光声+超声:如Vevo LAZR系统,实时共定位光声信号与超声解剖图像,支持2D/3D成像及血氧测量。

光声+OCT:结合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提升微血管细节分辨率。

光声+荧光:通过靶向造影剂(如纳米金壳)实现分子标记与肿瘤监测。

优势:同步获取多尺度(分子到器官)、多维度(解剖、功能、分子)信息,提升诊断准确性。


二、系统组成与性能

1.硬件配置

激光源:近红外脉冲激光器(如680-970nm可调),提供高能量且安全的激发光。

探测器:超声阵列(如半球状或圆弧状设计),如3D-PACT系统的4条圆弧状超声阵列,10秒内完成半球探测。

同步模块:集成心电图、呼吸节律监测,实现动态成像(如心脏搏动周期同步)。

2.软件与算法

图像处理:滤波、去噪、重建算法(如深度学习DnCNN去伪影),提升信噪比。

创新技术:

PATTERN技术:通过光漂白时间编码与机器学习,实现高灵敏度荧光蛋白信号检测,空间分辨率接近各向同性(如137μm×115μm×143μm)。

NIR-II光声成像:利用近红外二区(1000-1700nm)激光,提升穿透深度与信噪比,结合靶向造影剂(如SPNs3纳米粒)实现肿瘤光热治疗引导。


三、应用场景与案例

1.心血管研究

案例:加州理工学院3D-PACT系统无创成像大鼠心脏动态结构,区分正常、肥胖、高血压大鼠的心腔体积、血管血流差异,为心血管疾病模型研究提供工具。

2.肿瘤监测

案例:汪立宏课题组利用PAT技术监测大鼠脑肿瘤生长、血管再生及抗血管治疗反应,结合纳米金壳造影剂提升分辨率,实现肿瘤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

3.神经科学

案例:PATTERN技术实现全脑荧光标签成像,追踪神经通路投射(如前岛皮质到纹状体),结合空间转录组学进行多模态分析,揭示脑功能连接。


四、研究进展与挑战

1.技术突破

动态成像:通过心电图同步技术,捕捉心脏搏动周期的三维光声图像。

深度学习:优化图像重建算法,提升灵敏度与分辨率(如PATTERN技术)。

多模态造影剂:开发兼具光声、MRI、超声信号的纳米材料(如钆掺杂聚多巴胺粒子),提升多模态成像兼容性。

2.局限性

光散射限制:发射光聚焦深度受限,需通过算法(如光漂白编码)补偿。

系统复杂度:多模态集成需平衡成本、体积与性能,临床转化仍需优化。


五、总结

光声多模态大鼠成像系统通过整合光声成像与其他模态,实现了高对比度、高穿透深度、多维度信息的活体成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肿瘤、神经科学等领域。未来,随着近红外二区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及新型造影剂的发展,其临床前研究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推动个性化医疗与疾病机制理解。


cache
Processed in 0.00522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