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space-3D 是一种专为三维细胞培养设计的低剪切力培养系统,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模拟体内微环境(如低流体应力、三维结构支持),提升细胞存活率、功能表达及组织特异性。以下是该系统的技术要点与应用方向:
一、系统原理与设计
1.低剪切力实现机制
静态培养为主:避免传统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产生的高流体剪切力,减少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微流控优化(可选):部分型号集成微通道设计,通过层流控制营养交换,同时保持极低剪切应力(<0.1 dyne/cm²)。
多孔支架材料:采用生物相容性高分子(如PLGA、PEG)或天然基质(如胶原、海藻酸钠),构建孔隙率可调(50-900 μm)的三维结构,促进细胞黏附与物质交换。
2.培养容器创新
超低吸附表面:培养板/皿表面经特殊处理(如聚乙二醇涂层),减少细胞非特异性黏附,维持类器官/球体形态。
模块化设计:支持从微孔板(96/384孔)到中试规模(如50 mL生物反应器)的灵活扩展,适配高通量筛选与大规模生产需求。
二、技术优势
1.细胞行为优化
存活率提升:低剪切力环境减少细胞凋亡(尤其对敏感细胞类型如干细胞、神经元)。
功能保真度:促进细胞极性形成(如肝小叶结构、肾小管上皮排列)、分泌功能(如白蛋白合成)及细胞间信号传导(如Notch/Wnt通路)。
异质性保留:支持肿瘤类器官中癌细胞与基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的共培养,模拟肿瘤微环境。
2.操作便捷性
无需复杂设备:兼容标准CO₂培养箱,无需额外泵或控制系统。
培养基兼容性:适配无血清培养基、患者来源条件培养基,支持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应用场景
1.类器官与疾病模型
肿瘤研究:构建卵巢癌、结直肠癌类器官,模拟药物代谢与耐药机制。
器官发育:用于肝芽、肾类器官的体外成熟,研究器官发生关键节点。
2.药物筛选与毒理学
高通量筛选:结合微孔板格式,评估化合物对3D结构的IC50值(较2D培养更接近临床数据)。
器官芯片集成:与微流控器官芯片耦合,模拟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
3.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构建软骨、皮肤替代物,用于移植前功能验证。
细胞治疗:扩增间充质干细胞(MSCs)或CAR-T细胞,保持其治疗潜能。
四、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1.关键步骤
支架预处理:根据细胞类型调整支架孔径与硬度(如软基质促进神经元突触形成)。
接种密度:优化细胞浓度(通常1×10⁴-1×10⁶ cells/mL)以形成均匀球体。
培养周期:每3-5天半量换液,避免扰动培养体系。
2.常见问题解决
球体过大/不均一:调整接种密度或添加ROCK抑制剂(Y-27632)改善细胞聚集。
核心坏死:通过微流控系统或周期性离心促进营养渗透。
五、与常规3D培养系统的对比
参数 Cellspace-3D 传统3D培养(如水凝胶)
剪切力 <0.1 dyne/cm²(接近体内环境) 动态培养时可能达1-5 dyne/cm²
结构可控性 支架孔径/硬度可调 依赖凝胶交联度,批次差异较大
高通量适配性 兼容微孔板格式 需定制模具,操作复杂
成本 中等(支架材料可重复使用) 较低(但凝胶批次间差异影响结果)
六、未来方向
智能化升级: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测pH、O₂浓度,实现动态反馈调控。
类器官生物打印:与3D生物打印技术结合,构建复杂组织结构(如血管化肿瘤模型)。
通过模拟生理微环境并简化操作流程,Cellspace-3D 系统为肿瘤研究、药物开发及再生医学提供了高保真度的体外模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