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微重力模拟VERO培养系统
微重力模拟VERO培养系统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8-29 11:45 浏览量 : 3

微重力模拟VERO培养系统(若指利用微重力模拟技术培养VERO细胞或相关应用的系统)可依托现有微重力培养技术实现细胞三维生长与生理状态模拟,其核心在于通过旋转或随机定位技术分散重力矢量,结合VERO细胞的特性,为病毒研究、疫苗开发、药物筛选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更接近体内环境的实验平台。以下从技术原理、系统优势、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原理:模拟微重力环境的核心机制

1.三维随机旋转重力矢量分散

通过双轴或多轴旋转装置(如回旋主机、随机定位仪),使培养容器在三维空间中持续旋转,分散重力矢量,利用时间平均效应抵消地球重力影响,模拟微重力(如10⁻³g)或不同重力环境(如月球重力0.17g、火星重力0.38g)。例如,北京基尔比生物的Kilby Gravity系统通过精密控制旋转速度和方向,可在5分钟内建立稳定目标微重力环境,重力波动控制在±5%以内。

2.低剪切力与无菌保障

水平轴或双轴旋转实现细胞悬浮,避免传统搅拌产生的剪切力损伤,尤其适合原代细胞和脆弱组织培养。同时,系统配备可高压灭菌的培养容器(如T25透气型培养瓶、灌流器官芯片),支持定制化设计,确保无菌操作。

3.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

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触控屏界面,实时显示三维重力数值(精度±0.001g),支持转速、重力参数的程序化设定。部分系统(如ICEMOON微重力模拟系统)还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培养状态,提升实验可控性。


二、系统优势:超越传统二维培养的突破

1.三维结构形成与生理相关性提升

微重力环境下,VERO细胞(或其他贴壁/悬浮细胞)可自组装成球状或类器官结构,更真实地模拟体内细胞间相互作用、缺氧核心及细胞外基质分布。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微重力培养的类器官能保留原发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及组织学特征,为药物筛选提供更可靠的模型。

2.药物研发效率与预测准确性提高

微重力环境模拟了体内药物渗透屏障,使类器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更接近临床反应。研究表明,微重力培养的肿瘤类器官对药物的IC50值较二维模型高10-100倍,有助于更准确地筛选有效药物。此外,系统支持耐药肿瘤类器官构建,为探索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提供新思路。

3.多模态融合与跨学科应用

系统可兼容荧光成像、超声成像等多模态技术,同步获取分子信息与解剖结构信息。例如,结合光学-超声融合成像,可实时监测VERO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动态变化与代谢活动。此外,系统还支持肿瘤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如T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共培养,直接观察免疫细胞浸润与杀伤效应,为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平台。


三、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覆盖

1.病毒研究与疫苗开发

VERO细胞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生产的重要细胞基质。微重力环境可影响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病毒复制、感染路径研究提供新视角。例如,通过模拟微重力下的病毒吸附与侵入过程,可优化疫苗设计策略。

2.药物筛选与毒性评估

系统支持高通量药物筛选,结合三维类器官模型,可快速评估药物对VERO细胞的毒性及疗效。例如,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微重力培养的肿瘤类器官能更准确地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降低临床失败风险。

3.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工程

微重力环境可揭示细胞力学感知与信号转导机制(如“力学-生物学耦合”过程),为理解细胞增殖、分化及组织形成提供关键数据。例如,研究微重力对VERO细胞骨架重组、离子通道激活的影响,可揭示细胞形态变化的分子机制。此外,系统还可用于构建三维组织模型(如皮肤、角膜),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提供技术支持。

4.航天医学与深空探索

在长期太空任务中,微重力环境对宇航员健康构成挑战(如骨质流失、肌肉萎缩)。通过模拟微重力下的VERO细胞行为,可研究细胞对重力变化的适应性机制,为开发防护策略(如人工重力、分子靶向干预)提供实验依据。例如,Kilby Gravity系统已用于研究微重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分泌的影响,发现其携带的miRNA具有抗炎和促再生潜能,为骨组织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cache
Processed in 0.005100 Second.